年深秋,河北省沧州市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的营业大厅里像炸了锅一样喧闹,惹得行人纷纷侧目观瞧。
一位身着便服、五十出头的男士,正与几个银行的工作人员争执不下。
他大声怒问;“凭什么不给我兑付?我的存单是真的!”说着,便拿出一张泛黄的纸,指给对方看。
工作人员并未去接那纸片,只是一边摇头一边解释说:“先生,20年前的这项业务确实不合规,我们真不能给您全额支付!”
这位男士叫老骆,是青县支行的一名储户。
年,这家银行推出了一项名为“生活基金”的储蓄业务,号称能把死钱盘活,承诺以高利率给储户计息并保值,只要将元存20年,就能获得本息9万余元。
“高息保值”让老骆心动不已,兴高采烈地存了钱。可是20年后,银行却告知他:最多能付元。
9万变9千?老骆愣在原地。
这十倍的落差,究竟是怎么回事?
银行所言的“不合规”,指的又是什么规定呢?
年,改革开放春风正盛之时,胆大心细的老骆毅然下海,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
事业风生水起,生活喜气洋洋。
那年,妻子生下个大胖小子。初为人父的老骆,眼角眉梢都是快乐。高兴之余,他想到了将来。
现在家里吃穿不愁,但做生意就像走钢丝,保不齐哪天就摔了,破产了。所以,他盘算着给孩子存一笔钱,防止以后真遇上什么不测,还能让孩子继续读书。
转眼间,盛夏来临,老骆的存钱计划仍没有着落。
一次经过青县支行时,有人给老骆发了两张宣传页。他低头一看,只见蓝底黑字写着;
“为了您安排好生活,我行即日起开办‘生活基金’储蓄……假如你的孩子还小,十多年后需要结婚,假如你十年左右需要盖房,假如你自己或爱人或父母,若干年后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养老金,你可以把暂时闲置或缓购家用的几百元存入我行,我行按国家利率和保值贴补率给予累计计息,到期可得本息就是几千元、几万元……”
老骆心头一动。
可具体是多少钱呢,模棱两可没说清,总觉得不真实也不可信。于是,他赶紧翻开底下的宣传页,那是一张“‘生活基金’储蓄可得利息一览表”。
表上的存款数额从元到元不等,存期有9年到20年四档,计息方式则分为两种,按现行利率不保值和按现行利率加保值。
表格一一罗列了各项数额按不同的存期和计息方式,到期所得的利息,清晰而直观。其中,元存20年,保值计算后的利息是4万6千多元。
看到这儿,老骆的疑虑一下子被打消了。他想,若是元本金,就有9万多了,不错,相当划算!
那年代的元,可是一笔真真切切的巨款。普通的工人或职工,每个月的薪水不过几十元,哪怕高薪的双职工,也要不吃不喝一年多才能攒下这笔钱。
所幸老骆是个手头宽裕的商人,还是位未雨绸缪的父亲。“生活基金”的储蓄,完全契合了他高瞻远瞩的筹谋。
没过几天,老骆果然欢欢喜喜地到青县支行存了元。
薄薄的存单攥在手心里,老骆觉得心头大石“咚”地一声,平稳地落下了。
之后,老骆忙于事业和生活,渐渐地,也就遗忘了这笔存款。
年9月的一天,老骆在家中翻找东西时,发现一只陈旧的箱子。他把箱内的本子和纸张一一打开,猛然看见那张元的存单。
纸片已经磨损卷边,所幸字迹还能看清。细读之后,老骆才想起20年前,自己确实存过这样一笔钱。而且,当时他选择了存期最长、利率最高的那一档。
如今期满了,连本带利该有9万6千多元。钱虽不多,但支付儿子的学费也绰绰有余,还能贴补一些家用。
恍如隔世的“意外之财”,让老骆颇为欣喜。他来到青县支行的柜台,将存单和身份证一并递出:“你好,我取一下全部本息。”
营业员接过一看,瞬间傻眼了,脸上写满了“我从没见过这种存单”的疑惑。她看看老骆,又看看存单,说声稍等后,拿起了桌上的座机。
不一会儿,银行经理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了很久,依然无法辨别存单的真假。经理只好往上汇报,上级答复:“20年前,我们的确办过‘生活基金’业务,这张存单是我们开具的,上面的印章也是真的。”
老骆一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恢复了平静。毕竟时间太过久远,他生怕银行早就不记得这项业务了。
好在银行领导承认存单是真的,这就意味着老骆的9万多元本息也是被认同的。
然而,没等老骆激动太久,营业员开口道:“骆先生,因为政策有变,抱歉无法给您兑付9万多元利息了。我们核算了一下,最多能付元。您看,现在要取出吗?”
老骆如遭雷击。
他不可置信地望着几个工作人员,详实地把当年存款的状况说了一遍,还拿出那张利息一览表给他们看。
可不管老骆说了多少个来回,那几人仍声称银行不是想赖账,而是上级有规定,他们不敢兑付这笔利息。
连番追问下,老骆终于知道了原委。
央行的政策规定,定期存款的存期最长为五年。超过五年后,客户可以续存下一个五年;若没有续存,则会自动转为活期存款,利率随之下调。
政策还规定,五年定存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3.6%,但老骆的存单利率已经高达9.6%。
也就是说,老骆的存期和利率都不符合国家规定,因此,银行无法给他兑付利息。
这套说辞让老骆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质问道:
“这么多年没人通知我来续存,转成活期,我已经蒙受了不少损失。20年前,谁又能预知国家会出台怎样的政策?况且,这个政策是我存钱以后才出的,你们现在拿来套用,合理吗?”
面对老骆句句在理的驳斥,银行依旧拒不认账。老骆火冒三丈,一纸诉状将青县支行告上了法庭。
针对这场纠纷,青县人民法院做出了判决:
央行政策是签订储蓄合同之后实行的,政策不具有前溯力,不影响该合同的法律效力,因此该合同依法有效。但法庭支持青县支行的处理方式,即兑付给骆先生本息共计1元。
老骆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上诉到青县中级人民法院,坚持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可13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媒体报道过这起纠纷案的后续。老骆最终是否拿回了应有的利息,已无从知晓。
但这并非个案,对于此类事件的结局,或许可以从另一位储户的经历中,窥见一斑。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的一家银行,推出了酷似青县支行“生活基金”的储蓄项目,也附带着利息一览表。
他们的存期从9年到24年,分为五档,存款数额从几百到一千。表中显示,元存满24年,就能得到11万利息。
那时,黄大爷手上恰好有元积蓄。省吃俭用一年多,辛苦攒下的这笔钱,一下子要全部存入银行,他很是不舍。
但想到多年后,老迈的自己能有这十几万的养老保障,黄大爷觉得舒坦了许多。存钱后,他安心地过了24年。
年,黄大爷前往银行,想把11万1千元的本息全部取出。工作人员却告诉他;“这项业务已经停办了,按照同期同类储蓄产品利率给您核算,本息合计是元。”
听罢,黄大爷差点一口气没上来。24年前千辛万苦攒的元,过了那么多年,居然只换回今天一个月的薪水。
这多么不值当,多么不公平,搁谁谁乐意啊?
黄大爷一气之下,把银行给告了。
然而,法院给出的判决是:银行兑付黄大爷本息共计2万余元。
这既不是黄大爷期待的11万,也不是银行给出的元,到底怎么回事呢?
法院认为,黄大爷的11万,是基于利率和保值补贴率不变的情况下,计算而得;而银行的元,是套用现下利率核算所得。所以,双方都存在错处。
时隔多年,利率和补贴率都应有所变动。
因为政策没有前溯力,银行必须按照年所签合同上,11%的月利率来计息。而24年间所产生的利息税,必须从黄大爷的利息里扣除。
这样一算,就得到了2万多的终审结果。
黄大爷和银行都愿意接受,于是这场纠纷得以圆满落幕。
其实,古早存单难以兑现的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河北的胡师傅,于年在农行存入元。依照银行宣传,到期可得2万多利息,胡师傅想把这笔钱当成女儿的嫁妆。到期时,银行却以“与政策不符”为由,只愿兑付多元。
湖南的刘先生,年在当地建行办理了元保值储蓄,到期本息10万。24年后,银行竟称该业务已停办,现在只能兑付0多元。
银行体系的逐步完善固然是于国于民的好事,古老存单的核实也确实存在不少客观困难,但老单难兑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更不能成为银行搪塞客户和规避义务的理由。
假如银行总是这样推三阻四,拒不认账,还会有多少人信任银行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银行不只是国家的,更是亿万老百姓的,揽存时贴心贴肺,一遇到问题就推诿敷衍,迟早是要失去民心的。
明朝经济学家丘濬曾说过,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
银行如果能将这句话理解得足够深刻,把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参透,或许各种各样的纠纷就会越来越少,诸如上述这些“倒霉”的储户,也就不会再遭受到此类不公正的对待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对于上述案件中储户的遭遇和银行的行为,您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陕西法制网《男子将2千元存20年,到期后应取9万!银行:只能支付9千》
北京晚报《老存单难兑付:银行拒兑老存单是推卸责任》
经济参考报《银行老存单兑付难,当事人多为老年人》
排版:小鹿校对:华子倾情推荐阅读文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