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款种类多种多样,对银行意义却截然不同,

银行所吸收的外来资金主要是由存款所构成的。定期存款主要是吃利金者所存入的货币资本,他们把货币资本存入银行就是为了取得利息收入以维持其寄生的生活。此外,非资产阶级阶层的储蓄也是存款的来源。至于活期存款则主要是吸收工商业资本家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与现金准备,工商业资本家把这种资本存入银行主要不在于取得利息,而是在于通过银行便于进行各种支付。其次,这两种存款对银行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在银行所利用的外来资金中,定期存款是可靠的构成部分,银行可把定期存款用于长期信用业务。因而银行也就可以把较高的利息支付给定期存款人。至于活期存款则具有很的流动性,活期存款人可以随时把款项提走。同时对于活期存款的客户,银行还要提供种种支付方面的服务。因而银行对于活期存款就支付很低的利息,甚至不付利息。比如,美国和英国的银行对于此种存款一般就是不付利息的。活期存款初看起来似乎因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而银行就不能予以利用。但是实际上存款人不会忽然把存款全部提走,而经常是保留一部分金额在自己账户上。并且在通常情形下,一部分存款被提出,就会有新存款来补充。所以活期存款总有相当稳定的余额可以由银行利用来进行信贷业务。不过,存款人可以随时大量地提取,对于银行却是潜在的威胁。在一定条件下,如在经济危机或政治紧张时期,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事实,许多银行无法应付提存的要求,就会因之破产。银行所吸收的外来资金,除去存款以外还有以下几种:向其他银行,主要是向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和再抵押的方式所借入的资金;在同业往来关系中所占用的其他银行的资金;在执行中间业务或承兑业务时临时占用客户的资金等等。自有资本与吸收资金的对比关系。银行资金总额中自有资本与外来资金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前者的比重远远地小于后者。自有资本的比重虽小,但它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银行拥有雄厚的资本,就能得到存款人的信任,存款人就愿意在该行存储款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银行的自有资本越多,则它所吸收的外来资金也就越多。在各种不同的银行中,自有资本与外来资金的比重是不尽相同的。比如专门办理对企业长期贷款和投资的银行,它的自有资本比重就大于以短期信贷为主的银行。在帝国主义时代,伴随着银行的集中与垄断及其新作用的形成,银行业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就银行的负债业务而论,在银行负债总额中银行自有资本的比重下降而存款的比重则迅速增加。例如,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股份银行的自有资本对存款的比例如下:在年是1:5.5,而在年则是1:16;美国全部银行在年是1:3,而在年则是1:7。银行负债的构成所以发生此种变化,与银行体系的发展和银行的集中有密切关系。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食利金者阶层的增长以及各阶级货币储蓄与收入之汇集于银行,促使银行存款迅速地增加。此外,存款在银行资金中所占比重,在大银行要比在小银行大得多。比如,年德国柏林三家最大银行的存款为其自有资本的13倍多,而另外家不大的银行则仅为1.5倍。帝国主义时代,大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加大,这也促成银行资财总额中自有资本的比重减少和存款的比重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银行都积极设法扩大资金来源。除吸收企业和国家的货币资金外,还越来越注意吸收各阶层居民的货币收入和货币储蓄,即使是那些大银行也积极参与争取居民储蓄的斗争,哪怕是小额的储蓄也不放松。为了取得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特别注意吸收巨额的,定期的存款。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提高利率,实行差别利率,扩大对存户的服务,加强宣传等。在这方面,国家也给予支持。因此,银行存款迅速增加,特别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更快。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有资本对存款的比重又有下降。如美国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与存款的比率,年为1:10.9,年为1:11.4。大银行的比率更低,年美国三家最大银行的上述比率为1:25.2。同时,存款的结构也发生变化:活期存款比重下降,储蓄和定期存款的比率上升,如年美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1,亿美元,定期存款为亿美元;年相应为1,亿美元和1,亿美元;年则为3,亿美元和4,亿美元。这一方面是由于定期存款可以取得利息,而且利息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商业银行和各种储蓄机构极力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吸收存款的结果。例如使用大额定期存单就是一种,这种存单名义上是定期的,但随时可在市场上出售变现,因而兼有利息高和灵活性大的特点,推广很快。支票有两种基本形式:(1)记名支票,根据这种支票,银行只能对支票上所指定的人付款;(2)不记名支票,银行可以对支票的任何持有人付款。一般的支票可以用来支取现款,也可作转账之用。所谓转账就是把支票上的金额从一个账户(存款人账户)转入另一个账户(收款人账户)而不提取现款。有一种支票根本不付现款,只能用于转账,这就是所谓转账支票。在这种支票上或是注明“仅为转账使用”字样,或是用划两条红色平行线来表示。所以转账支票有时也叫划线支票。有时候,为了证明支票确能兑付,银行在支票上预先注上保付字样,表示它同意付款,这就是所谓保付支票。这种支票可以使客户不能签发超过存款金额的支票,而且支票持有人有向银行要求兑付之不容争辩的权力。支票流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阶段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票据和银行券是最重要的信用流通工具。后来,随着商业银行网的扩大和存款业务的发展,资本家的所有闲置货币资本几乎全部集中到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上。这样,支票的流通就很快地增加起来,因而在支付周转总额中支票流通的比重大大地超过了银行券流通的比重。支票流通的范围与银行券的发行制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银行券发行制度过度严格的国度中,支票的流通就相对广泛。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券的不足必然引起流通中对于货币符号的追加需求;而另一方面,支票是较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凡是在商业银行中开有存款账户的人都有权签发支票),所以具有满足这种客观需求的可能。支票流通在节省现款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当存款人用支票提取现款的时候,支票并没有使现金节约。非现金结算在支票广泛流通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节约现金的非现金结算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许多支付行为的最终结算都是用债权债务相互冲销的办法,即不用现金参加而完成的。非现金结算制度的中心机构是票据交换所,它是18世纪下半期在伦敦首先出现的。非现金结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同一银行诸客户间的转账。但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货币结算关系的许多资本家并不是都在同一银行,而是分别在许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这样,由于支票流通就使银行之间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比如,甲银行的客户开出支票给乙银行的客户,乙银行的客户把支票存入乙银行,这时乙银行就需要根据这张支票向甲银行收取现款。票据交换所基本上是进行银行之间支票的结算,但同时也进行其他债务证券的结算。帝国主义时期,随着银行的集中和垄断,少数大银行垄断了票据交换业务,并通过这种垄断来控制小银行和从小银行收取贡赋。比如,英国的伦敦票据交换所在19世纪上半期是由30多家私人银行组成的,至19世纪下半期,就转由大的股份银行所控制。至年该交换所的会员银行只剩下12家,它们都是最大的股份银行。类似的过程也在美国发生,比如,纽约票据交换所在年刚成立时有52家银行参加,至年发展到64家,以后则一直缩减,到年,虽说纽约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银行机构,但能参加票据交换所作为会员银行的只有20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