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银行卡从开户起,就会产生如下固定费用:工本费5元(有的芯片卡10元),年费10元,小额账户管理费每季度至少3元,合计至少27元。除去工本费,从第二年开始每年至少22元。
如果开通短信服务,每月至少2元,全年24元,三项费用合计至少46元。即使你长期不用卡,且卡余额为零,以上费用照计算不误,待卡上有资金时,一并扣收。
有人说,年8月1日起,央行已出台规定《关于暂停金融机构基础服务费用通知》,其中年费和小额账管费已取消。但是请记住,你必须到银行亲自确认“双免”账户,否则一律继续收取。
因为你长期未用卡,自然没去银行确认,当然照收不误。假如你有多张卡,也只能免去一张,其他银行卡不能享受免费服务。
那么,银行卡长期不使用,里面没钱也不注销,会怎么样呢?
银行要帮你冻结然后销户了。
年以来,银行对沉睡卡的管理不断加码。因为,大家手里的闲置银行卡太多了,在全国范围来看,闲置卡数量超过了21亿张,所以,各家银行先后采取措施进行清理。
此前,招商银行公告称,为了保护账户安全,将从年7月15日开始,对不符合条件的长期未使用且余额为零的个人账户进行销户处理。
浦发银行再次管理升级:自年11月开始,对在年12月31日之前(含)发卡且年前3个季度未发生任何交易的“双零卡”进行账户信息管理升级。
什么是双零卡呢?
“双零卡”是指存款余额和应计、未计利息数均为零的银行卡。
而建设银行说,银行卡若长期未使用确实会变为“睡眠户”,无法办理非柜面业务。若卡内余额为零,变为睡眠户之后可能被注销,“如果是遗失了最好来补办,直接办一新卡那就不是I类卡了。”
自从央行规定: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已经开立Ⅰ类户的,不再新开Ⅰ类户,只能开立Ⅱ、Ⅲ类户,后两类账户在使用范围上都不及Ⅰ类户,在日常消费和缴费方面也有数额限制之后,超级不方便。
一网友吐槽:早年他在深圳上学办的邮政卡,现在5年过去了,一直在老家上班,想在老家开户,说那张卡没销户,只能办二类卡。而要想销户,要带身份证、存折、银行卡去深圳销户,这有点坑啊!
想当初小编我还真的为了一张卡跑回大学旁边的银行去销户了,就因为老家这边的工作人员说:要去办卡点销户。是不是太老实了点?唉,能异地被盗刷,为什么不能异地销户呢?
后来同学跟我说,他的卡柜台销不掉,如果你们也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问问柜台工作人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销的?有的工作人员嫌麻烦,会说不能销,你可以换家银行再问问看。
其实,我们可以把原来那张卡降为二类,新办那张为一类,又或者实在想销户的可以柜台挂失然后销户,然后重新办卡。
还有些工作人员会跟你说:不用的卡丢了就是,或者用剪刀剪两半,又没有什么影响的。其实,是有影响的,大家千万别这么干。
不用了最好是注销掉,因为同一个地方同一家银行开第二张卡的时候会遭受第一张卡的影响,有些业务办不了的,虽然有办法解决,但是麻烦!
储蓄卡冻结了是小事,如果是信用卡被冻结了,你要注意了,信用卡冻结后是无法使用的。虽说不能刷卡交易,但是因为没有销户,所以还是会产生年费的。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要是信用卡被冻结且卡内没有欠款,最好是注销信用卡。但若还想继续用卡,就要了解清楚信用卡被冻结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想办法解冻信用卡。
大量“沉睡卡”的存在,不仅严重浪费银行资源,同时也会给持卡人带来不少影响。
“沉睡卡”存在五大隐患
记者咨询了几家银行客服和相关业内人士后发现,看似无害的“沉睡卡”其实存在诸多隐患:
危害一: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只要信用卡申请被银行批准了,卡片发了,激活与否,都会出现在持卡人的信用报告里。持卡人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拖欠年费,从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危害二:增加持卡人支出。
个别银行的某些特种信用卡,不管是否激活,一旦持卡人签字确认,银行就会收取年费,增加持卡人的支出。
危害三:增加盗刷风险。
“沉睡卡”长期处于睡眠状态,被他人获取后不易被持卡人察觉,盗刷风险大增。
危害四:为买卖账户、冒名开户和虚构代理关系开户埋下隐患。
根据公安机关反映,在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用于转移诈骗资金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之一,就是直接购买个人开立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
危害五:管理资源浪费。
造成银行管理资源浪费,长期不动的账户还成为了银行内部风险点。
闲置的银行卡怎么注销?
1、注销银行卡,只要持卡人将银行卡和本人身份证拿到与开卡银行相同的银行,申请注销即可。
2、如果您的银行卡丢失,还需要先补办一张银行卡,再进行销户。
3、如涉及信用卡,也可自行拨打信用卡中心的电话进行注销。
4、卡注销了之后,一般工作人员会作剪卡处理。如果没有的话,建议你自己剪掉,然后分别丢到不同的垃圾桶里。
大家知道,银行卡的开立包含你的诸多信息,比如姓名、住址、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多项个人隐私重要信息。
尽管银行有义务为你保护隐私信息,但谁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呢?所以,建议各位不用的卡尽早销户,坚决杜绝隐患和麻烦。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