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此消彼长,带动储蓄与投资“跷跷板”不断变化。
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根据一季度新增存款数据测算,4月人民币存款“缩水”约3.92万亿元。
从存款减少的因素来看,业内人士指出,当下监管正加强治理资金空转,引导存贷款“挤水分”。与此同时,一部分“钱流”涌向正在升温的理财市场。
与存款下滑相对的是,据市场机构测算,4月我国理财产品规模环比增长近3万亿元。今年以来的“债牛”行情叠加存款利率下降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以相对稳健的收益率与较低的风险等级,俘获不少投资者的“芳心”。
不过随着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多次发声提示债券风险,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收益率也面临波动考验,未来存款向理财“搬家”趋势是否将延续,市场判断呈现分化。
存款“缩水”理财扩张
历经一段时间连续下跌后,今年4月,银行理财规模实现高增长。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测算显示,今年4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约2.95万亿元,增幅远超年至年4月1.87万亿元均值,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招商证券测算指出,年11月10日至年3月底,银行理财规模下降约6万亿元,其中有理财净值波动因素,也有理财冲存款的因素。年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6.8万亿元,较年初有所下降。但今年这一趋势发生变化,今年前4个月银行理财规模累计增长超万亿元。
“钱流”来自何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指出,除季节性修复外,存款降息和高息揽储行为被禁止是推动理财规模增高的主要原因。当前,存款降息的影响逐渐显露,国有大行3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仅1.95%,甚至低于大部分现金理财收益,理财性价比进一步提高,吸引了大量资金。随着滥用“手工补息”等行为被监管禁止,大量资金溢出到性价比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测算,4月单月人民币存款“缩水”约3.92万亿元。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介绍,单月存款减少是金融管理部门治理资金空转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改变之后的必然结果。优化后的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利润指标,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扩张的压力减小,对增加存款的需求不再迫切。存款市场过度竞争情况会发生变化,而银行理财产品能与存款产品形成有力互补。
除了存款溢出效应,今年以来债市持续“走牛”,而银行理财大多配置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其收益率提升也增强了对“钱流”的吸引力。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受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有效提振,1月至4月固定收益类理财每月收益率中枢分别为3.7%、3.6%、3.9%、3.7%,与存款利率相比优势明显。
“金融市场情绪回暖,尤其债券市场‘走牛’带动理财产品净值回升,这使得部分资金流入理财产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记者。
人民银行在近日发布的《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相互间的回报率会出现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引发影响“AB面”
“钱流”在表内与表外的转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哪些影响?
对此,明明表示,可能导致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减少、负债资金稳定性减弱,限制其扩表的力度与节奏;与此同时,高息存款减少有助于银行降低负债成本,提升净息差,帮助其稳健经营。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考虑到理财通过银行渠道销售较多,理财募集资金也需要银行托管,存款转向理财有助于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投资者偏好并未发生本质改变,“钱流”从存款转移至资管产品,主要仍追求风险低、收益稳、流动性相对更高的配置目标,反过来也引发了理财“存款化”的现象,理财机构正在通过加大存款资产配置来适配投资者对收益确定性更强的理财产品的需求。
从近3年的趋势来看,银行理财对于底层资产的配置显著偏向于低风险资产。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低风险资产近3年占比增长超两成,银行理财对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资产的配置分别增加14.65%、10.60%。年,银行理财机构积极优化底层持仓,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比例进一步增加6.20%。
理财“存款化”趋势的出现,最主要的后果是产品收益下降——无论直接配置存款,还是通过其他资管产品借道配置协议存款,都无法规避当前降息的大趋势,存款比例过高会降低产品的收益水平。
此外,过度依赖存款类和债券类资产,同样不利于理财机构投研能力的提升,不利于理财机构向专业资管机构转型。
表内外业务仍应协调发展
4月下旬,受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