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被称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农业大国、科技强国等“大国”。而且,“储蓄大国”的称号也不是白叫的。统计数字表明,10年前,我国的储蓄率已达50.7%,即使在这个时期,家庭银行的储蓄余额也有几兆增长。中国人,就是喜欢省吃俭用。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人喜欢储蓄是一种“传承”,因为自古以来就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之类的说法。其实,除了先辈们留下的遗产,人们也会选择省吃俭用。
首先,我们将现金存入银行是非常安全的,并且可以随时拿到,非常的方便和快速。其次,这笔钱可以留在银行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值得的。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因此,不会投资或者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把钱平平的放在家中,不仅不保险,而且也不会赚钱。
与其这样,倒不如存到银行,虽说利息不高,但总归是有好处的。更何况,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比方说,如果你有五十万,你计划要定期存款好几年。如果是按照华夏各大银行规定的3%-4%的固定利率,那么一年的利息就是一万五。
一年一万五,一个月一千多。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为什么不做?这样的话,就相当于在现实中拥有一栋房子了。区别在于,房屋的收益来自于租金,而储蓄则通过“盈利”的利息。同样的,也是价值更高的东西。
就好像银行里的钱,只要有了足够的钱,那么利息就会越高。如果你在银行里有几千万的存款,那么你的利息就会越来越高,每个月都能赚到几千块钱。而除了储蓄的数量外,利率也是影响存款人的因素。
以各大银行的3%—4%的存款利率为例,相同的一百万元,3%为每年元,4%为元。虽然差了1%,但也差了一万块。这意味着,高利率的储蓄,意味着更高的利息。而且,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人民选择了一年、三年、五年的储蓄。
众所周知,银行是一个需要很多存款人和很多储蓄的企业。而现在,全国人口才14亿,但银行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所以,各大银行都在想方设法的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利息已经成为了各大银行的惯用伎俩。
银行知道,存款人存钱是为了保险,也是为了赚钱,所以他们会选择存款利息最高的银行。于是,他们纷纷上调银行的存款利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他们本以为自己能在激烈的争夺中获得更大的胜利,但谁也没有料到,会出现如此多的混乱和严重的问题,更没有料到,中央银行竟然会突然叫停某些储蓄手段,从而彻底改变了“存钱时代”。
按档付款
以往,正常的定期存款,都是以活期利息来支付的。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只有三年的储蓄,那么第二年的时候,银行会根据活期存款的利率,来支付利息。
但也有一些银行,推出了“按揭贷款”,可以避免类似的亏损。比如,这一次,存款人选择了“靠档计息”,而不是普通的定期存款,这样的话,就算还不到三年,到了下一年,银行也会根据两年的利息来计算利息。
这样才能将存款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在实行“按揭”定期存款制度后,我国大部分存款人都会采用这种“弹性”的储蓄模式。但是,无论储蓄储蓄多么灵活,多么赚钱,都不能成为一种普通的储蓄方式,这违背了我们国家的储蓄制度。
而“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早在两年前颁布的资管新规定中,就已经将这种理财产品从市场上剔除。此外,结构性存款也会造成市场混乱,必须进行整顿。据了解,此次整顿的原因是“基础收入太高”。
各家银行在竞争中采取的这种储蓄手段,直接造成了存款市场的混乱,因此中央银行紧急叫停。而一旦停止,存储市场的变化将会对每个储户产生直接的冲击,一些储户的美好生活将不复存在,有些人甚至会因此蒙受亏损。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