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太快了,在80年代末万元户便是非常了不起的存在,但是发展到现在,万似乎也算不上什么资产,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工资跟不上消费
年度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元,均分下来人均元,但抛开基尼系数谈平均工资毫无意义,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出现了显著的贫富差异。
虽然工资的水平赶不上通货膨胀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价格越来越高了。
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从年的48.8%下降到了年的38.2%,非收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消费。
人们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但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月薪一万起步的各种消息。而这种宣传与实际生活是脱节的,导致人们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误差。
万的资产意味着什么?
在改革开放初万意味着一笔天文数字,在当时北京的一所四合院也不超过5万块钱。
但是在年的今天,一百万或许只够个首付,北京西城区的房价达到了13万每平方米,在所有省会城市中,即使是房价洼地的长沙也超过了一万的平均房价。
在现在的社会中一百万的资产并不能代表着什么。
前文也提过中国现在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值,整个收入水平勉强还维持在一个橄榄球的分布区域内,万对于有钱人来说,甚至不能买一个跑车,但万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是一辈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积累,多少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也没有一百万。
简而言之,一百万的资产,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企及,但同样也有许多人可以达到这个生活水平,比如说一线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
大城市中等群体的平均资产达到了三百万,但是除去房子和车子的大头,许多人甚至还需要负贷,余下平均每个家庭约为50万。
万的存款意味着什么?
一百万的存款与一百万资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万的资产指的是一个人所有的投资存款储蓄的总和,对于一般人来说,主要体现在房子上,但是一百万的存款,截然不同。
万的存款意味着万的流动资金,依照中国目前的资产状况来看,国人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房子上。
因为高昂的房价束缚了国人的大部分流动资金,银行中的存款数目其实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多。
年中国GDP总量为17.7万亿美元,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速度为8.1%。
但与此同时,我国总共的存款金额大约为90万亿,人均存款为0元,如果一个人有百万的存款,那几乎相当于它超过了十个国人存款总额。
如果他身上没有背负房贷和车贷,他基本上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由。
为什么万的储蓄意味着是有钱人?
万的存款意味着这个人90%的可能性是一个有钱人。
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现在通货的膨胀,单纯的储蓄不再是家庭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第一选择。
会直接选择储蓄的家庭主要是年收入处于中等,以及偏低的家庭,他们没有很强烈理财观念,而这类人中存款达到百万是非常难得。另一方面完成了资产积累的有钱人,很难把资金全部存到银行中取得定额利润,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浪费。
万如果存定期的话,三年定期的利率为3.5%,也就是9.75万元的利息。
均下来每年三万多的利息足够个人的开支,但是如果用这笔钱买基金,股票,乃至于投资呢。那就是高风险高收益了。
万如果买五大行的银行股,大约可以取得6.5%的利润,比单纯整存整取高出一倍,而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其利润更是远远超过定期。
常见的是炒股。
据统计,中国A股市场日交易金额超过千亿。活跃的金融市场吸取了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资本,这也导致了储蓄意愿的降低。
根据银行员工口述和五大行披露的速度显示:国内家庭总储蓄额在万亿上下,平均每个家庭储蓄约为22.5万。储蓄超过50万便可以成为银行的会员,储蓄万的意义可想而知。所以真正有万存款的人少之又少。
万的存款意味着有钱人,大部分拥有大额资产的富豪不会任凭资本在银行睡觉,金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所以他们会进行多项目投资,只有不在乎一百万投资带来的收益的人才会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
对于银行员工而言,他们是有储蓄额的指标的,虽然这种指标不允许落到纸面上,但却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经商环境不算友好,部分家庭更加青睐低风险型投资,也就是银行储蓄。
但即使如此,万存款的人依旧很少。
目前经济形势偏冷,内在经济实际增速只有3%,低于均衡状态。此时需要刺激性货币政策,但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货币政策能起到的效果实在有限,许多人面临债务危机与信用破产的窘境,此时此刻还能拥有万存款更加难得。
无论在疫情前还是疫情后,万的存款都很难得,疫情前由于经济形势良好,大部分人不愿意将钱存入银行吃利息,而疫情后经济遇冷,连房市都连连爆雷,面临债务危机和信用破产压力,一般人更是难以拥有百万存款。
对于国人而言,万的存款象征的是富人,也就是二八定律中百分之二十的少数人。
对于银行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希望这种人越来越多,期待增加储蓄意愿与能力,这也需要寄希望于共同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