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民国建筑博览馆”。南京民国建筑数量之多、规格之高、类型之全、风格之多样,放眼全国,无出其右者。
然而,南京人守着这样一座“富矿”,却似乎“肉多嫌肥”。在数次“旧城改造”后,有超过三分之二民国时期有特色的建筑轰倒于推土机之下,湮灭于爆破之中。目前南京民国建筑遗存仅剩一千五百多座,约九百处。
大片大片地消失成为常态,多数都在~年间夷为平地。其中,更不乏精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盘点一类建筑——那些年,南京消失的民国老银行。
交通银行京行旧址硕果仅存
民国时,银行还是新鲜事物。大部分地区的金融业态尚处于钱庄的阶段,现代银行只出现于少数通商口岸和区域性的大城市。一般来说,一家银行在全国的机构等级分为三层:总行、分行、支行或办事处(代办)。总行自然只有一处,分行只在部分大城市设立(视银行规模而定),大多数地区只设代办点。代办点数量是衡量一家银行实力的重要指标。
当时,上海以银行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在全国各城市中最为集中,占据大中华区八成的储蓄存款、超过半数的金融总部或分支机构,金融资本和影响力均雄踞亚洲第一、世界前四,被称为“远东金融中心”。
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银行业发展也很迅速。至年12月前,已有三十余家银行进驻南京,新街口一带成为“东方华尔街”。
截止年2月,合计64家国内外银行在南京设有分支机构,另有中华邮政储金汇业局总局、中央信托局南京分局等若干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此时南京已是大中华地区第四大金融中心,次于上海、天津和香港,而津、港两地只是略优于南京。而与当时其他各市以外国资本为主的金融氛围不同的是,南京则是清一色的“内资”金融机构(汇丰除外),是上海之外最大的“内资”金融城市。
这一切都与《首都计划》强调的“发扬本国固有之文化”实现了某种形与质的一致。
年,中国国货银行在南京落成经过九十年代以来不断地“拆城”,南京现在只剩7处民国银行建筑,分属当时的6家银行。分别是新街口家(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交通银行京行旧址、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太平南路2家(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以及中国银行在珠宝廊和下关大马路的2家分行(抗战前是中央银行分行)。
南京寥寥无几的老银行群像白下路珠宝廊的中国银行旧址是南京几个现存老银行建筑中,保存最不理想的一个,只剩下一个壳子。
关于南京仅存的七处民国银行建筑遗存,网上内容较多,这里先按下不表。
消失的“东方华尔街”
四十年代中期后的新街口,有“东方华尔街”之称。该称出自美国记者之口,在当时南京、上海两地的报纸上多有报道、引用,不胫而走。
而这个名号中最大的“功臣”,可能要数一座叫“邮政储金汇业局”的大楼。
两位年轻小伙在邮政储金汇业局前的合影南京新街口的标志建筑,直到九十年代,老南京只要看到这座大楼,就知道“新街口到了”。
这是一座新民族主义的现代风格建筑,建成于年,初为中华邮政储金汇业局的南京分局。年,总局由上海迁南京,这幢楼便成为全国邮政金融的中心。
要知该局当时之地位,乃全国第一大金融机构,占据着中华全国储蓄的三分之一,相当惊人,在国府“四行两局”中居于绝对地位。而这样的BOSS级总部就在新街口,当然就成为新街口被称为“华尔街”的最强理由。
然而,这幢承载着中国近现代金融变迁的重要建筑,推平于90年代,留下了遗憾。
40年代新街口如今明确知道的新街口民国银行计8家,各个实力雄厚:除了龙头邮政储汇局外,还有“四行两局”之一的交通银行(除上海总行外最重要的分行),八大商业银行中“北四行”的大陆、盐业,“南四行”的浙江兴业、新华信托储蓄,以及孔祥熙等人创办的官办银行——中国国货银行,还有一家川资龙头商行——聚兴诚,真可谓“众星云集”。
私营商业银行—聚兴诚银行南京分行合影大陆银行是“北四行”之一,北方地区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北四行”在南京均设分行:金城在鼓楼,盐业和大陆在新街口中正路(今中山南路),中南在太平路。
年的新街口中正路路口中央银行旧址,位于鼓楼广场西北角,中央路与中山北路的夹角上,今紫峰大厦的位置。如果将其保持方向不变,平移至新街口西北角,则正好与邮政储汇局形成对称造型,很有意思。
该楼建成于三十年代中期,初为金城银行首都分行所在地,楼顶雕刻有“金城大楼”四字。抗战胜利后,金城将大楼租给中央银行使用。中央银行是当时全国唯一能够发行货币的银行,控制全国金融市场。
这里其实就是老南京熟悉的“鼓楼食品大楼”,年4月拆除。
鼓楼广场的中央银行旧影,有一种老港风鼓楼西北角的中央银行,新街口西南角的中华邮政储金汇业局,是当年南京金融业的象征,奠定了南京在全国金融体系中的支配地位。
年5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