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娄飞鹏
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信贷投放方面,要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从规模余额数据看,中长期贷款占比有较大提高。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年7月底,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5万元,占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贷款余额的65.87%,比年底的42.3%提高23.57个百分点。从新增规模数据看,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较高。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年1-7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境内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8.15万亿元,占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贷款余额增加额的57.77%。从不同领域看,中长期贷款同比都保持较高增速。以工业为例,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年6月底,我国工业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2%,其中轻、重工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7.4%、20.2%,制造业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年3月底,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可见,我国金融机构近年来投放中长期贷款较多,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长期贷款向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投放较多。
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看,金融机构需要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经济恢复的基础需要稳固。在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稳定需求、稳定经济恢复基础。
就长远发展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大规模投资,尤其需要中长期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第四次全球制造业大迁移的机会,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继续扩大
综上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上开展较多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后续还需要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在具体思路上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好支持政策。为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扩大中长期贷款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年以来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累计下调35个基点,比1年期多下调20个基点,降低了融资主体的中长期资金成本。人民银行通过降准、降低政策利率、增设再贷款政策工具、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等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与此同时,年6月,人民银行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支持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投放。在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再增加亿元以上额度,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靠前发行且规模较大,后续也会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结存限额,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此外,围绕房地产领域,在坚持“房住不炒”总体思路的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金融机构要时时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在扩大中长期贷款过程中,需要重点 三是强化产品创新。结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产品创新。在制造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领域,需要考虑市场主体的发展阶段和资产结构特点,针对细分行业领域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在基础设施领域,结合具体项目需求,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设计有针对性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服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在房地产领域,围绕服务新市民、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创新金融服务。
四是做好风险管理。对金融机构而言,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并不是不顾风险大干快上,在此过程中仍需做好风险管理。一方面,强化对具体领域风险特点的研究,找准风险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加大对数字技术等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优势,增强对风险点预判,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让扩大中长期贷款不仅能够服务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增强发展的安全性。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