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推出了一款叫做生活基金的项目。银行保证,存钱可以高息保值;如果存20年,将会得到相比于本金来说数倍的利息。
于是,骆先生在年存了两千元。然而到了年,骆先生的20年定期存款终于到期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理应获得的9万利息,银行不以兑现。面对质疑,银行的解释是:
“现在政策已经改了,所以没办法按照这么高的利息支付客户,最多只能给元。”
9万元利息一下变成了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而银行口中的“违反国家政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真相?
图:银行业务示意图
年9月,家住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的骆先生,从存放银行账本的箱子里,翻出了一张已经泛黄的存单。仔细阅读存单上的内容,骆先生才想起来,原来自己在20年之前,于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存入了元的生活基金。存单上面写着:
“为了您过上更加满意的生活,我们推出生活基金储蓄。如果现在存上几百元,到期就能拿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利息。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小,十年之后需要上学的费用,那么现在就为他存上这一笔生活基金吧。
如果你的父母还年轻,十年之后便需要养老资金,现在就为他们存上这一笔生活基金吧。到期将钱取出来,学费、养老金都不成问题。”
图:银行业务示意图
看到存单上的声明,骆先生想起来,自己当时可能也是看中了银行的高利息,想为孩子存下一笔上学的费用,才存入了生活基金。骆先生算了一下,自己存了20年定期存款,是时间最久、利息率也最高的存款方式。20年过去,利息怎么着也应该有9万了。
尽管9万元在年看来并不算太多,但是却足够支付骆先生孩子的学费、给家里补贴一些家用。于是,骆先生便拿上这张存单和身份证,准备前往农业银行取钱。此时,骆先生的心情,就像是从已经很久没穿过的衣服口袋里摸出了钱一样。“喜从天降”,尽管九万元并不特别多,也足以让骆先生欣喜若狂。
图:银行业务示意图
看到这张存单,银行人员却傻了眼。由于历史过于久远,银行人员也无法凭肉眼判断,这是否是20年之前,中国农业银行清县支行给客户开具的存单。在工作人员向上级一层层反映之后,上级给了答复:
“这张存单是真的,20年前确实有过这么一项生活期间储蓄项目,上面加盖的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的印章也是真的。”
听到这里,骆先生感到更加激动。也就是说,20年来9万元的利息,就是被承认的资产了,可以被提出来。正当骆先生摩拳擦掌,准备将这笔钱提出来的时候,银行却告知了他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9万元的利息已经不能给您兑现了,因为现在政策有所变更,我们最多只能给你元。”
听到这里,骆先生傻了眼,明明二十多年前真实存在的储蓄项目,为什么到现在就无法承认了呢?为了向银行说明状况,骆先生又将自己当时存款的储蓄规定,原原本本地向银行说了一遍。
年夏天,青县人民迎来了“死钱也可以盘活”的储蓄巨大升值机会,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推出了生活基金储蓄。银行大肆宣传此项业务,声称客户可以选择9年期、12年期,15年期、20年期的一共四种存款方式,20年期存款项目的利率最高。为了让客户能够直观地规划在银行储蓄的数额多年、计算存款到期之后能够达到的利息数额,银行设计了一张名为利息一览表的表格。
表格上面显示,客户在存入元、元、元、元、元、元等不同情况时,在不同存期下能够拿到的利息数额。也正是在表上,记录了元本金、20年存期的到期利息为9万元。
元在年可不是一笔小数额,甚至很多工人工作一年也赚不了元,但是骆先生赶上了改革开放热潮,是一个生意人,手里也攒下了一些资金。骆先生想着,现在把钱存起来,20年之后能够得到9万的本息,这可是相当划算的呀。
因为手头还有创业的资产,骆先生便将两千元存到了中国农业银行,自此之后便没有再管这笔存款。因为存期是20年,期中存款不会自己“跑掉”,也无法提前支取,骆先生就安安稳稳地等了20年。直到年把这个存单翻出来,这笔被历史“封印”的存款才又重见天日。
图:银行业务传单
时间又回到了年,面对骆先生的说明,银行却拒不承认。他们对骆先生说,并不是银行想赖掉这笔账,而是国家确实有明确的规定。国家规定,银行定期存款存期最长设置为五年,而骆先生的20年定期存款,不符合国家标准。
如果存期超过了五年,客户可以设置金额到期自动转存,继续存下一个五年定期;如果不续约定期合同,这笔存款就自动转为活期存款。国家规定的存期最长的五年储蓄业务,利息也不得超过3.6%;而骆先生的存单显示,他的20年存期储蓄利息已经达到9.6%,远远超出国家规定水平,所以这一笔利息银行也无法予以承认。
图:存单
听到这里,骆先生表示十分不可思议。首先,关于国家政策的变更,银行没有告知骆先生,这导致了自己不必要的损失,明明自己才是受害者!
况且在二十年前自己存入两千元存款的时候,国家也并没有这项规定,那个时候又如何有能力预知二十年后的今天,国家会出台这项政策呢?即使现在政策规定,银行不能设立超出规定的存款项目。根据法律原则,这项政策也不应适用于20年前的存款项目呀。
然而,无论如何反驳,银行也一直坚持无法将骆先生的利息兑现。于是,气急败坏的骆先生便上诉了法院,想让法院给自己讨回公道。那么,事情果真能像骆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吗?
图:存单
按照年,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的规定,客户可以选择按现行利率计算不保值,或者按现行利率计算保值储蓄方式进行储蓄,骆先生选择的是保值项目。也就是说,骆先生选择了所有储蓄项目中,利息最高的那一种。况且即使是不保值,骆先生的两千元存了20年定期,按照当时的银行政策,也应该产生了四万多元的利息。
然而,面对这些条款,青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
“法院承认骆先生与银行的储蓄存款合同依法有效。并且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规定,是在银行与骆先生签订储蓄合同之后才实行的,而政策不具备前溯力,因此也不影响骆先生与银行之间合同的法律效力。
但是,驳回骆先生请求银行支付九万多元利息的要求,支持中国农业银行青县支行的判断,判定银行需要支付骆先生九千多元的本金和利息。”
图:银行业务计算
对于这个判决结果,骆先生更是表示无法理解。他不明白,明明法院已经赞同了自己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并且也表明,现在的政策对之前的合同不具备影响力,那么为什么法院又会支持银行的决定呢?
要想反驳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首先要明白骆先生的案件背后的法律依据。根据法律原则,银行对于骆先生20年间产生的利息的计算方法,实际上是不科学的。银行只是依据现行的法规,将骆先生20年定期存款转变为四个五年定期存款,用现在的利率计算进行核定。
但是现行的政策法规,又无法对年的合同产生影响。所以银行的说辞和法院的判决,实际上都存在偏颇。
目前官方渠道并未发布骆先生一案的处理后续,但是我们也希望,骆先生能够在此案中胜诉,拿回自己应有的财产和利息;如果银行确实在规避义务,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都说“无独有偶”,尽管骆先生的经历非常不可思议,类似的事情,却不仅仅只有骆先生经历过。也是在年,连云港市灌南的一家银行,推出了一项存款业务。存期从6年到24年,一共分为了五个档。存24年的定期存款,利率自然也是最高的。这家银行在当时也出具了一张表格,上面列举了从几百元到一千元的本金数额,在不同存期下能获得的利息。
如果将元存为24年的定期项目,到期之时,客户就可以拿到11万元的利息。这么多利息,可是相当让人垂涎的。于是,老黄便在该家银行存入了元。元也是老黄辛辛苦苦攒了一年多的财产,但是一想到24年之后,能拿出来11万,这么多钱也是给自己的养老增添一份保障。
年,老黄的24年存款终于到期了。怀着激动的心情,老黄前往银行,想把连本带息,一共是十一万一千多元的存款提取出来,但是结果却非常让人震惊。银行对老黄说:
“这项理财业务,我们早就不办了,现在我们按照同期同类存款利率给您计算存款利率,所以您在我们这儿存了24年的存款,现在本息合计应为5元。”
在年,0元也仅仅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然而二十多年前,老黄辛辛苦苦一年多,才攒下元。用二十年前一整年的工资换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换谁谁也不干。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老黄将银行告上了法庭。
对于老黄的上诉请求,法院给出了最终判决:
“银行需要支付老黄本息共两万多元。”
两万多元的数额,既不与老黄自己计算的11万元的利息相同,也不与银行想要支付老黄的0元相同,那么这笔利息又是如何计算而来的呢?
法院认为,当年银行在推出这项理财业务的时候,其高利率就已经附加了非常多的限制条件,这些条件银行也已经告知了客户。
11万元的利息,只是基于存款的年利率和保值补贴率不变的条件而计算产生的,而经过了二十多年,年利率和保值补贴率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利息计算也应该随之改动。从这个方面来说,老黄主张的十一万元利息,是缺乏依据的。但是银行的做法,实际上也有错误的地方。
尽管现在国家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依据政策没有前性的原则,银行不能套用现在的利息计算方法,应该依据年和老黄签订的合同来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二十多年前,双方规定的11%的每月利息应该继续保持;而存款保值补贴率,因为物价上涨而有所变化,所以用于计算利息的保值补贴率也应变动。另外,在老黄的24年存款合同履行期间,国家还征收了九年的利息税,这九年的利息税也应该从老黄的利息当中扣除。
所以银行最终应该支付老黄两万元的本息金额,对于这项审判结果,老黄表示能够接受,而银行也表示愿意执行,双方就这样达成了一致。
这起案件,或许能给骆先生的案件给予一些启示。其实在骆先生上诉法院的时候,也有一位胡女士,遭遇了和骆先生一样的事情。年,胡女士的父亲为了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一笔嫁妆,在中国农商银行青县支行存入了元,约定20年之后到期可以取出两万多元的本息。
元,对于年的胡大爷来说是一年多的工资,但是一想到为了女儿以后的生活,胡女士的父亲还是咬着牙把这笔钱一直存在银行里,就算是遇到了紧急情况,也没有动过要取出这笔钱的念头。
但是按照农业银行的解决措施,胡女士父亲的定期存款在到期之后,也只能兑现两千多元的本息。有充足资金的商人和咬牙为女儿攒钱的父亲,都是利益受害者,都有权力追溯自己的合法义务。
类似事件的发生,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在和银行签订储蓄条约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上的条款,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和银行及时协商更正;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