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间网上开始流传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的利率将要下调的消息,这次的下调和此前不同,是全面下调,也就是不管银行规模大小,无论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都要执行新的利率规定,“打击”面非常广。
原本希望消息不实可结果令人失望,5月11日下午各大媒体官宣了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利率上限下调的消息,从5月15日(下周一)开始实施。
何为通知存款?利率有多高?由于协定存款主要和企业相关,个人储户很少涉及,所以本文只针对通知存款进行分析,先简单介绍一下何为通知存款。
存款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前者随时可以取出转账,后者有一定的期限,虽然也能提前支取但代价是损失此前积累的利息,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计息。为了满足储户的个性化需求银行推出了通知存款,分为两类,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
通知存款介于活期与定期存款之间,不像定存那样设置了存款期限,想要取钱或者转账需要提前通知银行,1天通知存款需要提前1天告诉银行,7天通知存款则要提前7天。
通知存款的年化利率虽然没有定存高但远高于活期存款,所以那些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又不想只拿活期利息的储户会选择通知存款,要用钱的时候提前1天或者7天通知银行就可以了,既不影响流动性还能赚到更高的利息。
央行给通知存款设定了基准利率,1天通知存款为0.8%、7天通知存款利率为1.5%,各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或者下调自己的通知存款利率但有上调的上限,不能超过。
通知存款利率上限大幅下降,最高降至1.55%本次调整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调整上限,从5月15日起工农中建四大行的通知存款利率不能超过基准利率0.1个百分点,其它银行不能超过0.2个百分点。换言之,四大行1天和7天通知存款的利率最多为0.9%和1.45%,其它银行最多为1%和1.55%。
对储户有何影响呢?要分银行来看。
我查了一下四大国有银行的通知存款利率发现本来就比基准利率低,1天通知存款为0.45%、7天通知存款为1%。这么来看政策调整后至少对四大行的通知存款储户而言没有什么影响,可情况并非如此。
0.45%和1%是挂牌利率,实际上在各家银行的App上都有一些高息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只要存款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就能购买年化利率更高的通知存款了。
比如,某国有大行的网银App显示可以办理年化利率为1.2%的1天通知存款或者1.75%的7天通知存款。
这意味着从5月15日开始购买这几款通知存款的储户所能获得的利息将要“缩水”,按照四大行最多只能在基准利率上调0.1个百分点的规定,这家银行的1天和7天通知存款年化利率分别至少下调0.个百分点至0.9%和1.45%。
50万元存一年,利息少了将近四分之一四大行的通知存款利率下调幅度相比于中小银行而言可能还算少的,毕竟上限只降低了0个BP,其它银行的上限降低了50个BP,影响更大。
据了解,一些中小银行原来的7天通知存款年化利率为2.05%,按照新规执行的话最多只能定为1.55%,下降了0.5%之多。此外,我特意咨询了一家以零售服务出名的城商行的客户经理,对方表示已经接到总行通知,计划从5月15日起将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利率从2%下调为1.55%,降低了0.45个百分点。
假设张三在这家银行存有50万元的7天通知存款,原本存一年可以拿到1万元利息,利率下调后只能拿到元的利息了,少了22.5%。
未来存款利率还会下调,如何应对?去年至今已经发生过多轮银行存款的利率下滑,先是国有四大行下调了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随后股份制银行跟进,今年开始中、小城商行也加入了降息的队伍,前不久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三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官宣降低存款利率。定存之后又轮到了全行业的通知存款降息,未来的银行存款利率还会下调吗?我的感觉是还会继续,原因有二。
第一,贷款利率一直在下降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减少,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和自律机制会不断推动银行负债端(存款对银行而言是负债)的成本下降。未来贷款利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所以存款利率会跟着降低。
第二,年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了9.9万亿元,这个数字已经和1年全年相当了,老百姓的存钱欲望远大于消费欲望,而现在国家鼓励大家消费,希望通过提振内需引领经济发展,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推动存款进入消费市场。
面对不断“缩水”的存款利息储户该怎么办呢?除了拓宽理财渠道外只能“早存钱”、“存长钱”,什么意思呢?
“早存钱”指的是在利率没有再次降低的时候存款,不论是存入定期存款、通知存款还是购买大额存单,现在就存;“存长钱”的意思是选择长期存款,如二年、三年甚至五年期的储蓄类产品。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只要钱存进了银行(不算没有固定期限的通知存款),哪怕之后利率下降了也不会受到影响。比如,年4月1日存入三年期定存,年化利率为%,哪怕第二天该银行宣布降息至2.8%也不影响已经存入的钱,6年4月1日前该笔存款均按照%的年化利率计算利息。
当然,本次通知存款全面降息的影响范围不大,大部分储户的存款是以定期存款为主,这可能是唯一的好消息。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