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千条万条,摸不透,全都是白条。邮储银行算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老革命’,如果非要总结经验,其实就‘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一条,先有供应链,再有金融,最后才是数字化,重要顺序不能颠倒。”5月8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当前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建设”内部研讨会上,邮储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吴之雄在主题发言中表示。
吴之雄认为,产业链中的关键交易环节对金融支持的实际需求,是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根基,也是营销拓户的切入点。要让产品与关键场景深度绑定,只要客户不离开他赖以生存发展的场景,就离不开银行的产品服务。同时,要高效完成核心任务,如上游采购环节,核心任务就是核心企业确权、供应商收款,那么银行就应当聚焦这个任务,帮助企业用最小的成本、付出最短的时间来完成。
会上,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网商银行供应链数字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牛学峰也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骆絮飞点评。多家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余位代表在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为吴之雄发言全文,已经本人审核。
不忘初心深耕产业跨界融合
稳健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进程
文
吴之雄
尊敬的李礼辉行长、骆絮飞主任,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新金融联盟提供的宝贵平台。我年才到交易银行部工作,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新兵”,所以特别珍惜这次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学习的难得机会。下面我围绕会议的主题,结合邮储银行10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波折起伏、教训经验,以及自己这两年所思所悟,抛砖引玉,谈三个方面,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训与经验
教训先于经验,是因为“昨天的艳阳晒不干今天的路,但昨天的大雨却能打湿今天的鞋”。邮储银行算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老革命”、先行者。早在年,我们就在“一大一小”的客户战略下,提出“从两头到中间,供应链金融一线牵”的思路,开始探索供应链金融。但“老革命”刚上路就遇到“新问题”,遭到市场“暴击、毒打”,不良率最高达15%。
回头看,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些教训是常识性的,历久弥新,现在依然不过时,依然适用。
一是,大干快上,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和传统公司信贷业务比起来,供应链金融相对复杂,需要更专业、更稳定的队伍,需要更审慎、更稳健的授权。早期我们显然低估了供应链业务的风险,贸然将开办权限下放到了分支行。除传统的保理业务外,还开展了动产质押、保兑仓等更复杂的业务。
二是,舍本逐末,重“金融”,而不重“供应链”。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如果一定要分“本末”,毫无疑问,供应链是“本”,金融是“末”。作为金融机构,早期我们“自然而然的”更重视金融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缺乏对行业、对“供应链”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导致在行业性风险下,“供应链金融”这种“鸭子脚板一大串”的模式,不但无助于控制风险,反倒是放大了风险。比如,在钢贸行业,我们也栽了跟头,有些风险项目现在还未处理完毕。
三是,主次颠倒,没有牢牢抓住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最核心优势,在于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增进,实现对其上下游企业的风险控制,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早期展业时,我们没有牢牢抓住核心企业这个“1”,而是由“N”反向发起,从融资企业切入,不但效率很低,而且蕴含了极高的风险,尤其是欺诈风险。
四是,容错不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供应链金融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发展供应链金融,方向是正确的,业务是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考虑到“方向的正确性、业务的创新性、道路的曲折性”,必须要有坚定发展的决心,必须要有此志不渝的探索,也必须要有更大程度的容错。但因早期业务的风险,不少基层业务骨干被严厉追责问责,口口相传,惯性思维,视“供应链为洪水猛兽”、谈“供应链色变”,“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队伍不好带了,业务自然就不好干了”,导致供应链金融发展停滞多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训是最好的教材。年,我们重建了供应链金融团队,聚焦重点行业,携手核心企业,深耕数字供应链金融。年,我们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超过3,家供应商或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业务规模年增亿元,较年初增长87%。即使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近两年仅有1笔新增不良,目前我们不良率还不到0.1%。如果非要总结经验,其实就“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一条,先有供应链,再有金融,最后才是数字化,重要顺序不能颠倒。
一是行业聚焦,吃透相关行业的“供应链”运作。供应链千条万条,摸不透,全都是白条。我们从“多链作战、遍地开花”,转向“重点行业、优势区域”。首先是结合产业研究,选准主攻行业,选准“赛道”,摸清“供应链”运作规律,找到痛点和难点,制定行业解决方案。其次是找到产业优势区域,在行业低点果断介入。比如“山西的煤,河北的钢;湖南的工机,东北的粮”等等,都是我们已重点开拓并将继续深耕的“供应链”。“重点产业+优势区域”的组合,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最后是顺“链”摸瓜,锚定核心企业,在行业解决方案基础上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综合化的合作方案,形成获客、转化、留存的全链路闭环,实现圈内客户的批量拓展。
二是聚焦产品,重点发展与业务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行业研究,我们追求“少而精”。产品研发,我们追求“简而美”,更重视产品的实用性和推广性,不追求“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比如,针对上游融资场景,以在线平台保理产品为抓手,基于可拆分流转电子债权凭证,围绕核心企业,为多级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服务,目前这依然是我们最主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又比如,针对下游融资场景,以融资租赁保理产品为抓手,结合工程机械“以租促销”的行业特点,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再比如,与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合作,通过融资租赁保理产品,为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帮助项目业主方节约财务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三是聚焦风险,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第三方平台多是经营渠道、经营场景的机构,而我们是经营风险的机构。这与第三方平台迥然不同,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这点。我们自建了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核心系统“U链供应链系统”,实现核心企业线上确权。使用大数据审核、贸易背景智能审核、发票云查询、AI分析对比等技术,全面提升业务处理水平、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业务操作风险,防控主体信用风险。
二、问题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可以说是进入了瓶颈期,上面是监管机构“擂鼓催战”,下面是小微企业“热情期盼”,中间是第三方平台“摩拳擦掌”、核心企业“盆满钵满”,和金融机构的“意兴阑珊”,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三心”。
一是,一些核心企业迷失“初心”。
理论上,对核心企业而言,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降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稳固其供应链、产业链。
实际上,核心企业要么不愿配合承担应尽责任,比如确权、到期付款、按期发货等。要么将重心放到“金融”上,一边利用其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人为拉长账期,在美化报表的同时,构造出大量应付账款;一边又利用数据和信息优势,要么自建平台“单干”,要么和第三方平台、融资中介等一起做“生意”,赚取供应链上企业实付成本、金融机构实收利率之间的差价。二者“互相催化”,有时候不但无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反而助长了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是,一些合作机构缺乏“诚心”。
对银行而言,若不能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增进进行风险控制,要么按照主体信用贷款的逻辑来评价融资企业的风险,但这就不能发挥供应链金融便捷高效的优势;要么自行收集各种间接证据,但这确实不是银行的特长;要么引入并整合各类第三方数据,开展大数据风控,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由其提供专业的风控服务。
虽然第三方机构对自己提供的数据质量、风控服务等信心满满,但基本都不愿意向银行开放其原始数据和风控逻辑等,更不愿意与银行共担风险。这往往被风险厌恶型的银行认定为缺乏“诚意”,不敢放心合作。尤其是在部分零售业务中,近期银行同平台合作开展的信贷业务集中暴露了大量风险,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显著影响了互相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这一点上,第三方机构和银行要互相照顾彼此的关切和顾虑,通过签署保密协议、共担风险(比例另说)等方式,增进互信。
三是,一些银行机构失去“耐心”。
其一,直接收益大幅下降。历史上,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供应商贴现价格普遍在5%以上,8%以上不在少数。线上保理普及后,融资成本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年期LPR上下。分支行为完成中小企业贷款考核指标,充分利用FTP减点50BP以上的政策,进一步拉低直接保理的利率,部分接近3%,甚至低于直接向核心企业发放贷款的利率。当然,降低的融资成本,只有部分被中小企业享受到,更多被核心企业、平台机构、融资中介等共同分割。
其二,综合收益非常有限。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更加